科大教授比肩科技泰斗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把关极严,自2000 年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3年里有9 次空缺,目前已连续空缺3 年。
但在昨天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科大陈仙辉教授与中科院物理所的合作者由于在铁基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也是本次大会上的唯一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关注度仅次于被称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颁发20 次。第一次获奖者分别是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三位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而在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名册上,更是星光熠熠,陈景润、李四光等获奖者都广为人知。但翻开陈仙辉的简历,其不起眼的教育背景却有些让人吃惊。
曾在煤矿学校教几年书
据介绍,陈仙辉于1963 年3 月出生于湖南,1979 年9 月到1982 年7 月于江西省宜春师专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在江西省一所煤矿子弟学校教了几年书。
1986 年,陈仙辉考入了原杭州大学物理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他才来到科大物理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超导是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超导研究的历史上,已经有10 人获得了5 次诺贝尔奖,其科学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理学界倾向于认为铜氧化物超导体能给出的信息基本上被挖掘殆尽。但以陈仙辉为代表的科大超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却一直坚持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二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并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
二十年默默无闻磨一剑
2008 年2 月,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临界温度为26K(零下247.15℃)的新型超导材料,引起陈仙辉的关注。他当天就与几名研究生成立攻关小组。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拼搏,陈仙辉小组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临界温度达到43 K(零下230.15℃)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
这项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成为2008 年全世界最具影响和被引用最多的5 篇论文之一。
陈仙辉的研究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而这距离他1992 年进入科大物理系,已经整整十六年。加上他在研究生期间就开始的研究,陈仙辉在高温超导领域已经浸淫了二十年。
科大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在科大十六年里,陈仙辉只是个不起眼的普通科研人员,但由于其长期的沉淀,终于摘得科技王冠上的明珠。
科大揽获多个奖项
除了陈仙辉,科大今年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
据介绍,科大教授龚流柱与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蒋耀忠研究员等人在“有机小分子和金属不对称催化体系及其协同效应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大物理学院闫沐霖教授作为第5 完成人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金山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的“北京谱仪Ⅱ实验发现新粒子”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大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作为第3 完成单位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新安晚报2014-1-11本报记者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