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关注

2014年01月11日
[安徽商报]“铁基超导”问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团队三人出自中科大

安徽商报  昨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科大陈仙辉教授与中科院物理所合作者由于在铁基高温超导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自200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3年里有9次空缺,到现在已连续空缺3年。
中科大物理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陈仙辉教授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王楠林研究员、闻海虎研究员、方忠教授研究团队基于该领域的长期积累,做出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赢得了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引领和推动了铁基超导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激发了世界范围内新一轮高温超导研究热潮。鉴于在“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该研究团队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团队五位主要成员中有三人出自中科大:赵忠贤院士为中科大1964届本科毕业生,而陈仙辉和王楠林都是在中科大获得的博士学位。此外,当天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也是中科大的兼职教授。

此外,中科大的科研成果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中,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龚流柱教授与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蒋耀忠等人在“有机小分子和金属不对称催化体系及其协同效应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大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作为第3完成单位与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完成的“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科大物理学院闫沐霖教授作为第5完成人与高能物理研究所金山研究员等人合作完成的“北京谱仪Ⅱ实验发现新粒子”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

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曾根据传统理论计算断定,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40K(约-233℃),这个温度也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1986年,两名欧洲科学家发现以铜为关键超导元素的铜氧化物超导体,转变温度高于40K,因而被称作“高温超导体”。以陈仙辉教授为代表的中科大超导所研究人员,20年来一直坚守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物理学界倾向认为铜氧化物超导体能给出的信息基本已挖掘殆尽,通过铜氧化物超导体探索高温超导机理的研究遇到了瓶颈。

2008年2月,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临界温度为26K(-247.15℃)的新型超导材料,引起陈仙辉的关注。他当天就与几名研究生成立攻关小组,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陈仙辉小组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临界温度达到43K(-230.15℃)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氟掺杂钐氧铁砷化合物,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表明发现了新一类的高温超导体。这项成果发表在《自然》上,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成为2008年全世界最具影响和被引用最多的5篇论文之一。

继陈仙辉小组之后,中科院物理所王楠林小组独立地报道了氟掺杂的铈氧铁砷化合物在41K(-232.15℃)表现超导电性;该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将该类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提升至55K(-218.15℃)。

中科大和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家们在铁基高温超导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领了国际研究的热潮。国际知名科学刊物《科学》刊发了“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的专题评述。

“全天候导师”陈仙辉

在高温超导领域能够取得重大突破,必定是长期坚持的结果,是偶然中的必然。

那么,一位做基础科学的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特质?中科大陈仙辉教授认为有4个关键词:激情、积累、坚持、自信。

“严格”是陈仙辉的学生们对这位导师的普遍评价。对于实验数据,陈仙辉的要求几乎苛刻。“你对实验的解释可以不对,但实验结果不能有丝毫错误,这是做实验科学的必备素质。”陈仙辉教授曾这样对学生们说过,他还经常会问学生们:“你能确定吗?你能拍着胸脯说是正确的吗?”“只要读我的研究生,进我的实验室,我都会严格要求,这是对学生的前途负责。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后可能就没有竞争力。”陈仙辉说。

据了解,除了吃饭、睡觉和外出参加学术会议,陈仙辉教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与学生一起度过的。不仅白天如此,一吃完晚饭,他又到实验室,直到夜里11点大楼关门;出差回校,不管多晚,他也都要到实验室看一看。因此,陈仙辉教授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全天候导师”。  (通讯员 杨保国 记者 胡霈霖)


  • 04.30
  • 04.30
  • 04.30
  • 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