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一场极地营救活动在南极海域持续上演。“雪龙”号此前成功完成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52名受困乘客的救援,却使自己陷入浮冰围困之中。
记者了解到,正等待突围的“雪龙”号上还有一名图书馆VIP研二学子孙晨,他已经第一时间和导师谢周清教授报了平安。
“雪龙”号上发回了平安信
作为长期关注南北极环境的中国科大基地环境研究室,近年来一直会派出学生参加极地科考,而今年也不例外。
谢周清向记者透露,此次科大一共有3名学子参加南极科考,有两名学生分别在泰山站和长城站,早已登陆。而正在读研二的孙晨则是“大洋科考队”随船跑的科考队员,如今,他正在“雪龙”号上,而且一切安好。
“孙晨属于‘大洋科考队’,也就是要一直呆在‘雪龙’号上,除了短暂的岸边补给,生活都在海上。”曾参加过2012-2013年度南极科考的科大学生张禄禄告诉记者,孙晨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极地大气环境,通过空气采样来获得大气中的汞、气溶胶含量数据。“还有‘内陆科考队’,则是研究冰雪沉积,关注当下极地环境,也能探析古代气候变化。”
在受困之前,“雪龙”号正在从中山站前往长城站的路上,并曾在11月底停靠了澳大利亚的弗里曼特尔做补给。“一般补给的都是蔬菜水果,一次的食物够吃两三个月,所以生活还不是问题。就是行程上有些耽搁了,他们应该在月底到达下一个位于阿根廷的补给点。”张禄禄告诉记者,每次补给后,队员们都可以吃上一段时间的蔬菜、水果,蔬菜以容易保存的为主,像土豆、洋葱等,还有从国内带来的冷冻肉。
“雪龙”号被困后,孙晨的情况一直备受关注。谢周清告诉记者,3日,孙晨曾经通过船上的通讯设备发来平安短信。“这几天,一直在通过E-mail联系,一切平安。”
一封电邮12个小时才能“到家”
“‘雪龙’号上,一般我们会通过一种网页系统和外界联系,可以收发短信、邮件。”张禄禄告诉记者,在“雪龙”号上,和外界保持联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短信一般会延迟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才能收到,邮件要延迟12个小时。在‘雪龙’号上压根没有办法实时保持联系。”
张禄禄告诉记者,在“雪龙”号上发信息、邮件是按流量计费,1条短信要花5角钱,一般情况下,队员们都选择寥寥几句报个平安。
此次“雪龙”号受困,主要的原因是,它并不擅长“破冰”。“看过泰坦尼克号的都知道,冰山露在海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底下部分则有五到六倍。‘雪龙’号也有一定的破冰能力,但是不强,只能对付1米高的冰、20厘米高的雪,所以现在它没有办法摆脱困境。”张禄禄告诉记者,“雪龙”号平时在前进过程中,不会选择迎难而上,一般都会通过雷达探测,绕开冰山。“我相信这一次‘雪龙’号会安然无恙的,只要不和冰山硬碰硬就没有危险。”
通常情况下,“雪龙”号更大的“敌人”是波涛汹涌的西风带。张禄禄曾在“雪龙”号上住了2个月,其中有1个月都在剧烈地颠簸中度过。“整个船头都会淹没在浪里,船会侧身超过30度。”张禄禄说,那是一场“惨烈”的经历。“我的情况还好,有的队员则是从头晕到尾,这边吃着饭,一个浪打过来就再也吃不下去了。但只要能下得了床,没生命危险就得干活。所以能看到有的队员拎着塑料袋上甲板,边吐边采样。”
“雪龙”号上休闲设备齐全
“雪龙”号被困的日子,队员们在船上的生活会怎样呢?
据张禄禄介绍,在这艘共9层的船内有着商务中心、酒吧、游泳池、桑拿室、健身房、图书室……虽然这些场所都是“袖珍”型,但功能齐全。
“健身房、篮球场、乒乓球场都有,就是型号都比较袖珍,被困的时候,有些队员还是需要出来工作,工作以外的日子,休闲设备不少,不会觉得无聊。”张禄禄说,比如篮球场为正常篮球场的1/3,健身房面积约在25平方米,游泳池的面积也比较小,不过相比在南极大陆进行内陆科考的队员来说,“雪龙”号上的生活还是足够惬意的。
晨报记者 于巧妮
相关新闻
“雪龙”号积极准备破冰突围
为了抓住南极转瞬即逝的有利气象“窗口”,6日“雪龙”号全船上下严阵以待,各个岗位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备战未来48小时的破冰突围。
据中国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的专家介绍,7日凌晨左右至8日,“雪龙”号所在的这片海域将受到北方一股暖湿气流影响,出现有利于突围的西风。“雪龙”号所在的浮冰区目前正向外围扩散,该区域边缘的浮冰已呈融化状态。但到9日,又将刮起东南风,突围的气象条件不乐观。
根据预案,等西风把浮冰吹松散以后,“雪龙”号破冰就会相对容易。 据新华社
2014-01-07 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