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部长罗晖、中国科协宣传部副调研员杨富国带领中央媒体一行来我校采访原创音乐剧《爱在天际》的主创与演职人员。采访座谈会在办公楼第四会议室召开,音乐剧主创与演员、部分观众分别参加了上午和下午的采访。校党委副书记鹿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此次赴我校采访的媒体人员包括人民日报社会部高级记者蒋建科、新华社记者余晓洁、光明日报科技部主编胡其峰、科技日报记者刘莉、中国科学报新闻部副主任潘希。《爱在天际》总导演与总编剧郁百杨,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负责人,音乐剧中主要演员参加了上午的座谈会。我校化学物理系党总支书记闫立峰、化学物理系教授陈从香、近代力学系教授黄吉虎、社会热心人士王铁权及观看过演出的部分学生参加了下午的座谈会。会议由校团委副书记杨晓果主持。
鹿明书记对中国科协、中央媒体一行赴我校采访《爱在天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表达了衷心感谢,希望与会人员能结合自身与观影体会畅所欲言,为宣传《爱在天际》提供真实且具有感染力的素材,配合中央媒体做好各项宣传,进一步弘扬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
座谈会上,郁百杨播放了几段演出的视频,与会人员无不为之动容。他结合剧中的几个经典场景,追溯了五年来从筹备到创作此剧的渊源,也解释了用音乐剧的形式去表达科学家生平事迹的原因。
剧中演员也纷纷谈起自己的感触。附中老师史亚英在剧中扮演李佩先生,她说郭永怀先生对李佩先生的爱是一个切入点,对国家的爱是一个升华,两者的融合恰到好处、直击人心,自己在表演时常因太过入戏而哽咽。剧中主要舞蹈演员周翕说,以前只是因为爱好去跳舞,而这一次是用身体诠释心灵,这样的舞蹈有灵魂、打动人。剧中龚卫星扮演者赵若灿提到,剧中自己受到老师细致入微的关爱,而这些感动也发生在科大生活的方方面面,剧情与现实的融合,让自己既受感动又受教育。剧中合唱演员刘佳提到剧中独特的音乐创作,动情之处还轻声演唱了一些经典曲目。剧中警卫员小牟的饰演者黄晟鹏是我校学生树之表演艺术社的社长,他说这场演出很多演员都出自学生社团,这是提高我校学生的表演、歌唱、舞蹈水平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大好机会。
不仅亲身参与演出的演员,观众也有很深的触动。闫立峰老师提到郭先生是一位实干家,因为祖国科研需要开创了化学物理专业,现在的年轻科研人要坚守老一辈科学家做学问与做人的信仰。陈从香老师则说现在的媒体过度关注娱乐,不仅导向有误而且浪费资源,“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集中宣传科学大师的非常有意义、有必要。剧中龚卫星赤脚上科大的原型黄吉虎老师非常动情地谈起自己与郭永怀先生及夫人的往事。黄吉虎老师是我校首届学生,也是郭永怀先生和李佩夫人的学生,曾于1968年赴酒泉工作。他谈起郭先生白天讲课、做科研,晚上亲自写讲义,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为祖国做出卓绝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这样的故事通过师生的亲自演绎,更能让所有观众体验大师科教报国的情怀,意识到要从浮躁的社会走出来为祖国真正做一些贡献。
来到座谈会现场的学生观众都是《爱在天际》的铁杆粉丝。丁洋与时中是我校的国防生,他们纷纷表示看了此剧不仅对那些工作在国防一线的科研人员充满敬佩,并因身为国防生而感到自豪,更体会到肩负的责任。龙海威是我校一名博士生,他入校时恰好见证了李佩先生赠送两弹一星勋章的历史时刻,听说有此剧时便非常关注,连着带妆彩排与正式演出看了三次,每一遍都很受触动并不禁流泪。刘静是我校郭永怀奖学金获得者,今年即将毕业的她将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工作,她说她将用亲身经历去重新体验郭先生曾经走过的路。其他同学也结合自身体会,谈到了此剧散发的强大正能量,这一股能量激励人们思考、前行。
座谈会期间,我校党委书记许武也来到现场,对中国科协及中央媒体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能借此机会,能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郭永怀先生,了解中国科大。
罗晖副部长在会上说,中国科协发起“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就是为了让科学家的事迹能够代代相传,为了让同学们能明白为什么老一辈科学家能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才俊能够追随大师的理想、信念,在事业的选择上有所触动。
座谈会当天,中国科协与中央媒体一行还参观了校园,在我校校风碑前伫立良久,并来到了校史馆,参观了李佩先生捐赠的两弹一星元勋勋章,在场人员无不为郭先生的事迹所感动,对李佩先生的行为而钦佩。
中国科大大型原创音乐剧《爱在天际》是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名校宣传工程”的首批剧目之一,去年12月15日、16日在我校首演并取得巨大成功。今年4月下旬,我校师生将赴北京演出。为了充分挖掘郭永怀先生的生平事迹,深入报道此剧的创作内涵,中央媒体一行亲赴我校采访此剧的主创、演职人员与部分观众,为北京演出的宣传报道做准备。
(党政办公室、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