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博览

2013年09月06日
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开课 侯建国校长为全体本科新生上第一堂课

为帮助新生尽快实现从中学应试教育到大学自主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学习兴趣,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今年开设了新生“科学与社会”研讨课,100位教授将担任研讨课程的指导教师,同时通过主题报告的形式从宏观视野探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揭示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调整等,旨在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和作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9月1日上午,校长侯建国院士在东区大礼堂为2013级全体新生主讲“科学与社会”研讨课的第一堂课。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侯建国校长与同学们畅谈“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并与新生进行了现场交流。报告会由教务处处长蒋一教授主持,各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2013级本科生及其班主任、辅导员参加了报告会。

 

 

侯校长首先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能源快速消耗等几组数据谈起,向同学们剖析了当前形势下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他通过分析人口剧增所导致的淡水资源匮乏、海洋渔业扩张、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指出环境和能源是制约人类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应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他在报告中回顾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阐明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社会经济、生态、政治和文化的重大议题,而在能源与自然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如何探寻新的思路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

 

侯校长以能源科技为例,畅谈了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他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人类能源需求的发展历程,并告诉同学们,人类对能量形态的掌握和不同能量形态之间的转化的控制程度,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总量。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各种新能源,并提高不同能量形态之间的转换效率是应对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他向同学们展示了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原理,并以超导输电节约电能、高效催化转化节约化学能、物联网优化能源使用和调配方案为例介绍了节能发展的现状。

 

在报告的最后,侯校长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及量子科技等多学科交叉引发能源革命进行了展望,并对未来家用能源供应模式进行了构想。

 

 

 

主题报告结束后,侯校长与现场的新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他就同学们关心的出国热、专业选择与学习规划、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关系、如何锻炼领导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如何安静地做学问等问题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侯校长希望同学们学会大学的思维方式,学习独立自由的科学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专业和学习,以国际化视野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安静的心态做学术,更多地重视学习过程,而不要过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他祝愿每一位同学经过努力都能成为一位全面发展的科大人。整场报告会内容严谨、详实、生动,语言风格亲切、幽默,同学们被精彩的报告所深深吸引。

 

为进一步把讲座效果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还为研讨课遴选了近100位教授作为小班教学的导师,在一学年内,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开展探索性研究,协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班内答辩。通过导师指导下的小班课程讨论和专题调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人格和素质的养成。同时,通过导师与新生一学年的互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生学业导师制度。本年度,潘建伟院士、饶毅教授、孙立广教授、李卫平教授、石云里教授还将分别就物质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气候与环境变化、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等五个方面做主题报告。

 

(新闻中心报道)

  • 08.26
  • 08.26
  • 08.25
  •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