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于12月16日在北京揭晓,我校刘磊、李学龙、沈保根三位校友名列其中,颁奖仪式将在2014年6月的全体院士大会上举行。

沈保根(732),1976年毕业于图书馆VIP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中心副主任、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副首席专家,并任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磁学分会秘书长;《物理学报》等6本杂志的编委。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第三届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和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等多项奖励,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3年10月份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沈保根校友《新型LaFeSi巨磁热效应材料的发现和机理研究》项目获得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李学龙(9406),在我校获得工学学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图像及视频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光谱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OPTIMAL)主任、中科院人才计划联谊会副秘书长、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侨联特聘专家。先后当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IAPR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IEE Fellow)、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 Fellow)、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HEA Fellow)、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AS Academician)、和国际青年科学院委员(GYA Member)。2009年入选国家“中科院人才计划”。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2012年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李学龙校友在视觉数据分解和降维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改善遥感图像的质量和检索有重要意义,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刘磊(9500)1999年本科毕业于图书馆VIP,2004年在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生物有机化学专家Breslow院士,随后在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翁启惠(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2007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刘磊校友发现了蛋白酰肼连接新反应,对蛋白质高效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命名的科技奖励。陈嘉庚科学奖设立于2003年,奖励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成果,每个奖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设立于2010年,奖励做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40周岁以下),以激励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立志献身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事业。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人。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同步推荐、评审和颁奖,均分别设立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自成立以来,已在我国科技界和海内外产生了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推动作用。2006-2012年,我校共有5位教授和校友获奖,其中饶子和(732)、侯建国(782)、白以龙(585)获陈嘉庚科学奖;彭承志(9304)和汪毓明(9507)获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我校教授和校友获奖名单如下:
(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