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王红阳院士做客“中国科大论坛”
4月10日下午,来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我国著名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王红阳教授受邀做客“中国科大论坛”,在生命科学学院一楼礼堂做了题为《代谢异常与肝癌》的报告。报告会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田志刚主持。报告会开始前,侯建国校长会见了王红阳院士,并向她赠送了“孺子牛”纪念品。


报告会上,王红阳院士介绍了我国肿瘤防控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肝癌是世界第三大癌症,我国的肝癌发生85%以上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而我国有1.3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因此在我国肝癌的早期诊断,包括肝癌新分子标志物鉴定、炎癌标志物检测等在肝癌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王红阳院士从糖代谢、脂代谢及肠道稳态这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肝癌的代谢研究。她结合自己研究团队多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经验,和师生们分享了该领域的研究历史,重大进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王院士都给予了耐心严谨的解答。

田志刚院长主持报告会

王红阳,女,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乌尔姆大学博士,德国Max- Planck研究所生化所博士后和P.I。 现任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肝病研究中心主任、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主任、中国生化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肝癌新分子标志物鉴定及应用等有重要建树。1997年学成回国创办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和综合治疗病区,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创新基地。在分子诊断方面,研发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及血清检测单克隆抗体,获国家专利;克隆新的肝癌相关基因4个并阐明功能;首次发现新的抑制性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凋亡的调控机制和癌基因P28在肝癌的异常信号通路,为肝癌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分离新的磷酸酶3种,提出新的酶分类法;发现了磷酸酶PCP-2调控β-catenin介导的肿瘤信号通路,与同行合作提出新的抑制性受体调控机制在多器官存在的新概念。在Cancer Cell、J.E.M.、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
(党政办、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