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生物磁共振学术研讨会召开
4月18日-20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全国生物磁共振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本届大会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筹)主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承办。会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阎锡蕴研究员宣布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的成立,叶朝辉院士介绍了国际及我国磁共振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在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液体、固体)、生物电子自旋共振、代谢组学及小分子药物筛选及磁共振成像等研究领域的16位专家作前沿研究报告,另有15个口头报告汇报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会人员不仅作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还讨论和通过了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章程、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等日常活动,并就如何和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间的交流作出了年度安排和长期规划。
会议提名图书馆VIP生命科学学院施蕴渝教授(院士)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陈霖研究员(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院士)任副理事长,图书馆VIP生命科学学院田长麟教授为秘书长。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将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正式批复后,依托图书馆VIP开展日常工作。
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召开前夕,应邀参加该会议的4位海外华人生物磁共振专家先期抵达合肥,在生命学院举行了“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研讨会”。参会的我校84级校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杨丹洲教授,美国克利夫兰基金会秦军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白雅文研究员、陆珺霞博士,中科院合肥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张钠研究员为生命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作了核酸、蛋白质复合体、膜蛋白及amyloid结构与功能分析的液体和固体核磁共振学术报告,并激发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据了解,随着生物磁共振领域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磁共振(包括核磁共振和电子自旋共振)研究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交叉发展,磁共振方法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多个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生物电子自旋共振、生物及医学磁共振成像、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以及小分子药物核磁共振分析等。在此领域已获两次诺贝尔化学奖,一次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2013年12月,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倡导下和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国科协批准筹备成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专业委员会。
(生命科学学院)